详情

设计之声【第14期】| 设计与艺术、技术的跨界融合

发布时间:2022-04-22 10:04:00

image.png

苏胜

教授,现任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毕业于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兵器美学、传统文化传承与设计开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先后出版《基础色彩再现工程》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SCI等收录8篇;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国防兵工科研项目数十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优秀论文奖2项;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明星教师光荣称号。兼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丝路设计联盟理事、西安设计联合会理事,多次担任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陕西赛区、陕西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丝路星创意大赛等多项专业设计大赛评委。


问题1:请您谈谈您对工业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看法。


回答:工业设计这个行业的起源于比较早,如果从教育领域说,应该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工业设计专业,第二个是产品设计专业,这两个专业是略有差异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在机械工程学科下的,而产品设计专业是在艺术学科下或者设计学科下的,虽然这两个专业之间有差异,但是也有共同的交集之处。两者始终是以创意引导产品或发展方向的一种思维,目前它有几大趋势:


第一,如果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工业设计归于新工科,那么艺术与设计学科下的产品设计就叫新文科。在这两个新的行业里,实际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跨界。这种跨界更多的也就是技术和艺术如何融合。从工科的角度是在技术层面多融入设计感艺术感,而从文科的角度,在艺术里面多融入技术的这种跨界融合,基本上滋润着或者说支持着新工科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是未来工业设计或者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第一个方向。


第二,以我们学院为例,到目前为止一共是22届,从我们的培养经验来看,学生毕业以后,在应对时代或者社会的需求层面还是有欠缺的。于是我们近5年大量的走访企业,和同行以及和毕业生进行对话。搜集回来的信息非常明确,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全产业链,这种全面的含义就是全面性人才已经不是单纯的只会创意,只会绘画,只会做结构,而是从设计服务于社会的全面结构来看,比如说市场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创意,在创意的前期,需要有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学或者经营学,第二个是在市场分析能力上我们要有统计学基础,要有数理统计的这种能力,才能拿到比较精准的信息。


在这个维度之外我们进行了创意,但是创意之余我们还要干什么?还要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说市场营销这个和我们刚才说的市场学不一样,就是做出来产品,如何把产品有效的和市场的需求结合,并且成为成功的销售案例推销出去,这才是设计存在的一个价值。所以负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本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考虑,再加上技术,即所谓的技术全面载体,在如今这个时代下,避开技术不谈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未来5年至10年,甚至影响我们设计界甚至各行各业的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在现在的培养体系里边,就必须在学生赋能教育里融入跟大数据相关的底层技术,比如说数据分析能力,比如说适当的编程能力,模块编程能力,融入这些技术以后,我们的设计不再作为一个孤零零的东西,会把从前面的商业策划到我们的设计本身,再到我们后边的底台技术。当然这里边还差一个环节,文化这个话题很多学者都谈过了,我相信大家也产生了一种共识,要做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独具特色的设计,就必须承载文化,所以说还要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第三,眼高手低是社会对学生的整体的一种评价。手低在哪?我认为通过我带的这些学生和我在业内的一些经验,学生在上学期间并没有拿很多真实的课题,进行真实案例的熏陶和锻炼,因为没有这种千锤百炼的训练,设计始终属于一种原发性的设计,属于一种自主创意性的设计,所以市场的接受度和市场的影响力,从而设计本身是根本无法体现出来的。所以提高实践能力是目前我们要求设计教育在日后的人才培养里边必须坚持走的一个方向。


问题2:您指导过很多设计大赛,也拿过非常多的大奖,您能讲讲具体的经验吗?


回答:在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里,其中重要一环就是以赛代练,通过大赛锻炼学生,是我们的常规手段之一。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早,在这20年里边确实取得了不少的佳绩,如西安高校的首个红点奖、IF奖。综合各种指导经验和感受,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在设计大赛中,学生需要关注什么?应该关注的是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不全是自我对生活的认知。这种对生产生活的实际观察,可以真实的去捕捉在生活中的很多需求细节。这种细节往往以产品形式存在,作品本身和观众本身之间产生碰撞的概率大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分析历年的红点,分析历年的IF红点,很多时候并不是关注着宇宙飞船,而是关注汽车等,关注着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东西,关注了很多生活的细节,比如说盲人扶手这种话题,所以这种细节的管理,是设计的源泉,设计完全是源于设计者对细节的一个观察。所以我觉得同学们如果在以后的设计大赛中想取得佳绩,其中的一个渠道,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灵感,和设定的设计源于生活,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不一定要大,有时候很小就能见微知著。


第二,应该关注公共的发展趋势或者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因为设计作为一个经济产业,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在很强的时代性下,需要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因为这种动态中,隐形的就透析着人们需求的一个动态变化。所以用时髦点的词,这是流行趋势,用非时髦词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这里边更多的能表达出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供给的变化,技术的变化,这样让我们的设计始终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能跟我们现在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第三,我认为关注点应该是在弱势群体,其实设计它更强的力量是引导作用。以苹果为例,苹果产品在设计界已经成为了神话。通过苹果产品的设计,引导了一种消费趋势,引导了一种技术革新。在这个维度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彰显设计者在这个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或者说是减弱其对物质的认知,而去更多的重视社会真正的情感性需求。


问题3:西安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您觉得我们的设计师,以及从事设计行业的企业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


回答:对于咱们西安,一个有着十三朝古都历史积淀、文化积淀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在文旅空前发展时下,设计如何助力企业和行业发展?如何去助力我们陕西优秀文化的振兴?下面我也谈谈我的感受。


以文创为例,文创是以产品形式承载文化表现的主要载体之一。文化产品,文创产品,从故宫风生水起,到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在做文创,各个小旅游景点也在做文创,连民宿也在做文创,每个高校、每个企业都想做一些文创,但做出来的东西是文创吗?


我经常上课问的问题是现在大家去旅游景点参观的时候,还会像3至5年前一样,满怀冲动的去激发这种购买欲吗?好像不太会了。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满市场是文创产品,都打着文创产品这个旗号或者披着化产品的外衣,但是市场的接受度反而不高。


我没有进行数据统计,但是在我身边的文化创意型公司,尤其以文创产品、旅游文创产品作为它的主要经营的这一类公司,我在这几年还真的不经意的摸底了一下各个公司的发展的现状,结果是倒闭了很多,转行了很多,说明什么?说明文创没有把握住真正文创的脉络。这里边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特别的问题在于文化符号化的直接表现,即文化符号化的过度表现。我觉得这个里边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历史文化或者优秀文化的再设计的表现,往往是符号化、视觉化的表现,是一种简单的复制。


这种复制所呈现的,就是一个视觉刺激元素而已,而视觉刺激元素对于我们来说看久了会腻,这种复制行为并没有把文化本身的韵味和产品功能进行有效的融合,所以导致我们对文创产品的观望,从消费者角度,从市场观察的角度,大家会觉得它是一种鸡肋,买回去是一个瞬间的冲动,拿回家却束之高阁。


所以我想设计者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上,是否应该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强调产品本身的物质功能的前提下,有效的将历史文化符号重组,形成一个具有活体的新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有效的击中消费者和市场的联系。


有一位老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叫“熟悉的陌生”,我们现在做的文化产品往往是“熟悉中的熟悉”,“熟悉中的熟悉”就是无聊,而“熟悉中的陌生”太少了,如何将这些熟悉的历史文化通过新的载体形式表现,以新的表现形式展现,成为有一定吸引力的陌生状态,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问题4:您在国防科技设计领域做了哪些工作?能具体谈谈吗?


回答:西安工业大学是曾经的兵工七子,这种技术背景与陕西装备制造业结合的视野下,团队提出了“兵器美学”的特色发展方向。我们的兵器美学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


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国防装备工业设计,这里边主要涵盖三个研究内容,第一是国防装备的工业造型设计,第二是国防装备的表面结构设计,第三是国防装备的伪装与迷彩设计,这都充分通过我们学校的光、机、材等优势学科的技术结合,来发挥我校设计的力量。


第二个方向是特种空间人因工效设计。大家都知道国防装备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需要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绝对性的可靠和绝对性的效率保障,所以说比一般的民品在人机功效上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在这种特种空间下,如何保障我们的国防装备的操作使用达到效率最大化,使用效能最大化,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第三个设计方向是虚拟现实与仿真。对于国防装备来说,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计算,有效的对我们的国防装备的作战效能等进行合理的评估,提高设计的效率。


第四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国防装备的可视化传播设计,这里边的传播更多是指国防装备的推广。实际上这里边包含三个维度的东西,第一个维度在国防装备研发过程中,需要很多可视化的东西来佐证技术研发或者辅助技术研发。第二个维度是一个型号项目或者一款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很多工程阶段、设计阶段或者设计汇报。在这个角度我们通过的动画、二维、视频汇报PPT等视觉性的语言来更好的表现。据我所知,其实现在中国的国防用品贸易在全球已经排名是第二位了,在这个维度我们中国的国防装备如何以自己的形象,如何以自己的IP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在这个维度它就需要很多推广层面的技术来支撑,比如说动画,比如说自己国防装备的独有的标志,比如说海报,甚至还有很多跟推广相关的这些视觉语言。老王卖瓜不能自卖自夸,我们需要给中国的国防装备的新力量或者军贸新力量,赋予一层强大的外衣和外壳,来促进我们的军贸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的四个研究领域,我们在这四个研究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先后服务的军贸项目应该有百余项,其中部分项目参加过天安门国庆阅兵,部分项目参加了阿联酋的阿布扎比防务展、珠海防务展,获得了上级单位以及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问题5:您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文化的非遗保护工作,能具体谈谈您目前的工作成果吗?


回答:这两年,我们学院确确实实在非遗传承保护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这个不是我个人,是我们学院的大团队的成果。


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针对碑林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普及、宣传、再设计和推广,在社会上以及在我们院校里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我们学校地处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范围内,作为西安的高校之一,这两年一直在做碑林区的非遗保护项目,我们和碑林区的非遗保护办进行了深度合作,邀请了碑林区辖区内的数位非遗传承人走进院校,和大学生进行现场沟通以及技艺展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走进课堂,直接将他们的技艺和设计进行融合,来促使我们师生在设计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甚至我们还做了一些非传承人的IP形象塑造,使我们陕西的非物质文化瑰宝,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给潮流新青年,也就是00后一代的面前,让他们得到更大的推广和认知。


其次,我们学院还有一个特色是纸质文物修复保护。其实大家听到这个词,更多的是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节目中知道的。但事实上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前,我们学院的两位老师已经带队去做很多年了,他们确确实实有所斩获,他们的综合修复技术力量在全国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我们从纸质文物的病害检测,从纸质文物的病害修补以及后期重新装裱,装裱后的长期保存研究,在这条链条上持续积攒了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们曾经修复国家特级文物、一级文物近百件,一级文物以下的纸质文物,据不完全统计近5000件。所以说在这几年我们的团队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上,积攒了很多的经验,确确实实也为陕西,也为纸质文物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探索了一套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技术手段和流程,从纸质文物的病因检测、病因分析,病害处理、修复、装裱、长期保存等六个环节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形成了我们特有的修复手段。


这种流程和技术手段,是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又融入了现代技术的一种革新。而且到目前为止,通过我们的修复后的评估,修复性以及它的可持续保护性,都达到了市场上或者行业里面的领先水平。



分享到: